二年级语文:《初冬》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语文:《初冬》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久不唱歌忘记歌,久不过河忘记河,初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觉。感觉文本简单,没什么可讲。于是,一遍又一遍的读,像个孩子一样大声的读,和着音乐尽情的读,边读边想象着想象作者笔下的画面,渐渐地,眼前的画面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色彩。感受到了初冬的早晨,小乡村下雾时的朦胧,雾散后,一切又变得明晰而绚丽。或许正是这种不经意间的变化,让我们如此的欢喜;或许正是这种变化,给了作者那么多的感触,才有了不吐不快、流于笔端的冲动吧。或许源于这样的情感,作者以时间为序,再由远及近地把两个时间段中的景物呈现出来,用文字描绘了一幅斑斓绚丽的有别于城市的乡村初冬早晨的画面。文字啊,真是读它百遍,其义自现;文字呀,真是愈走近愈美丽,愈读情愈浓。透过文字,感受到这些,着实令我欣喜,继而生惑,怎么带着初上二年级的小孩子们去感受这些呢?
硬生生地带着孩子们去感受吧,有欲加之嫌,效果大抵也不会好。对文字,每个小家伙都应该有他自己的感觉,我们不能替代孩子去感受;敲打文字,以语法碎片这样的形式,扶着孩子们去理解吧,会不会把一些后面的孩子的读书热情也一并敲碎了?想想自己初识文本的时候,就是通过朗读去体会的,于是,决定带着孩子从原点出发,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若是能保护好孩子对文字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文字,或是诗歌的喜欢,足矣。
基于此,我决定,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随文识字,通过朗读,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一次次与生字生词见面,引导其借助画面和语境知字音、识字形、解其意。
2、认识文中的叠词,初步理解叠词的用法。
3、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代讲,在朗读中感受初冬画面的美。
如何突破目标呢?字词的处理在于随文,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多次与字词见面去熟悉、理解,再通过直观的画面或者动作加深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感受,最后把字词送回到句子的家,边想象画面边朗读,从而做到不孤立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中,“白茫茫”、“一层纱”、“射”等字词的理解就是这样。叠词的处理方式一直在斟酌,如何把这个概念直观的呈现,让孩子们真正的理解,而不是一说带过,同时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呢?几次磨课下来,最终选择了“以图片叠字”、“手势加深体会”、“游戏促进应用”的形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从构词形式、作用和应用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叠词的特点和韵律美。下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目标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它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要载体,是学生感受美、感受阅读、喜欢上阅读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保护二年级小朋友的读书热情,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语文的学习,个人认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认识生活、认识生命的。图片、音乐,是在孩子们最初把文字积累和生活实际形成对接的时候非常给力的中间量。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设计了很多地方以图片的形式,和着音乐或出现在品读想象之后,或出现在朗读感悟之前帮助孩子在脑海中建立和回忆画面。这节课,我认为读的形式还是很多样的,层次也是很清晰的,从范读激趣引领、自由读初步感知,到个体读想象画面,借助画面朗读感受,再到深入文字,选择喜欢之处美美读,填空读,继而看着画面背诵读,递进式阅读一点一点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深入。我想,这是因为孩子们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直至动情的读,才会出现孩子们在选择喜欢处练读时,说出那真实、动人的理由吧。整堂课,所有孩子多次的参与朗读,这让我很欣慰,最后在拓展阅读时,看到孩子们那巴巴的期待的眼神时,我很欣喜,我觉得在促进孩子们爱上读书的长路上,我带着又孩子走近了一点点。磨课是虐心的过程,师者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探求与孩子们沟通的恰当方式,所以它也是成长的过程。回忆这次课前课上的点滴,深觉自己在朗读评价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还很欠缺,课后听了南马校老师的这一课,那种规范的语言、细致的指导深深地触动着我,仿佛我也像个孩子那样,痴痴地聆听着。只有把评价落到实处,才能不突兀、不空洞,才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才会指导学生的行为,形成习惯。反思这一点,追根究底还是自己对目标的落实思考得不周密、不细致。每一个目标落在哪,处理到什么程度,师者应该非常的明晰,这样,指导和评价才有的'放矢,有价值。
“超越”这个名字起的真棒,因为在不断的修改、实践、思考再修改再实践再思考的磨课过程中,师者一次又一次践行着自身的突破和超越,在超越的路上,很有味道,也很幸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要坚持以读为本的教学方向,就要在课堂中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在教学《初冬》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大致采用了以下几种阅读方式:
一、自由读。
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安排学生采取自由读课文这一阅读形式。这种读法具有全面性和全体性。让全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地朗读课文,符合学生的心理节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全体学生在书声琅琅中感知了全文,奠定了情感。
二、选择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在学习完有关描写初冬时节四种景物在雾中和雾后所呈现的不同面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对学生说:"同样的景物,在雾中和雾后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那么小朋友,你觉得这些景物在雾中更美呢 还是在雾散之后更美些 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这样安排,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的朗读激情再一次提高了,他们都争抢着读课文,学习气氛特别浓。此外,采取选择读这一阅读方式,还使学生学会了选择,学会了评价,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通过雾中和雾后景色的选择朗读,学生更深切地感悟到了初冬早晨的景色之美。
三、比较读。
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些闪光的句子。《初冬》中就有这么一句:"太阳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该句比喻运用得十分贴切。在引导学生学习该句时,我采用比较法,出示另外一句:"太阳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学生经过反复朗读,比较,不仅很容易地体会到了比喻句的好处,同时也更深刻地感悟到雾中太阳的特点。
四、竞赛读。
在和学生交流雾中的景物都有哪些特点时,我没有作过多的讲解,而是安排学生比赛朗读,比一比谁能读出这些景物的特点,谁读得最好。竞赛朗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还鼓舞了一部分默默无闻的同学,大家在朗读中你追我赶,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在竞赛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雾中景物的独特的美,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获得美的感受。
一堂语文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读的形式不可过于单调,同时,读的时间也要有所保证。我觉得自己在教学《初冬》一课时,让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不同形式的朗读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读的机会,真正从实质上培养了他们的朗读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千遍,其能自备。"读是基础,是根本,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短小、图文并茂,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以其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出山村初冬早晨的美景。尤其文章是以时间为序,每层又以空间顺序清楚明了,是引导学生了解冬天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载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二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使之受到情感的熏陶。
1、读中感悟。这篇文章是一篇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的写景例文,课文中好句连连,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既培养学生朗读水平,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句子美在哪里。如: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首先,通过抓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象。从“为什么说大柿子像红灯笼”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观察想象,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把“大柿子”与“红灯笼”联系起来,理解了这个比喻句,体会出柿子的可爱和农民看到丰收景象后的喜悦心情,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具体的活的表象。其次通过自读自悟,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雾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学生观察图画,理解之后,肯定有很多感受。由此可以看出课堂上抓住重要契机,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不仅找准了语言训练的能力训练点,而且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丽和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2、对比理解。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不同,来体会大雾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具体可抓住“望不见→望得见”“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词语,启发学生理解:为什么望不见了?为什么又望得见了?也可以设问:说说雾中和雾后,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塔、小山、田野、树林、太阳)通过学生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了解雾中、雾后的景色的不同。
3、逐步放手,由读到背要由浅如入深。
远处的( )、( )都望不见了。
近处的( )、( )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
( )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 ),一点也不耀眼。
去掉景物和修饰词你还能准确的填出来吗?
远处的( )、( )都( )了。
近处的( )、( )像( ),( )。
( )像( ),( )地升起来。发出( )的( ),一点也不( )。
雾中的景象印在你的脑海了吗?请全体同学试着背一背。
以读促思,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脉络来感受雾中和雾后小山村不同的景致特征。由自由读文——同桌互相赛读——分段读文——借助画面进行情境观察,激发学生读文的欲望。依据低年级儿童语言特点,巧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把语言训练和形象思维紧密地
结合起来,以语言训练为基本点,自读、自悟、有感情地表达文本、背诵课文,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美感,又使学生内化了语言,学会运用语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