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认识6-9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8 23:58:50
认识6-9教学反思

认识6-9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6-9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6-9教学反思1

今天虽然是一节练习课,但是教学效果却很好。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语言儿童化。

 在做第4题时,我先让学生找一找“1”,然后问:它的邻居是谁?2的邻居呢?看看它的邻居有谁不在家?5和7的邻居你能帮他们找找邻居吗?学生对邻居这个词很新鲜,本来非常枯燥的填数通过这个形象化的语言就变得非常生动有趣了,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又能更深地体会数的顺序、感受数轴上数的大小关系了。

  二、多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

 在教学第5题时,师提问:请同学们看着直尺说一说,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为什么?生1:5离8近一些。因为这一段距离比5离1短一些。生2: 5离8近一些。因为5与8之间只有3个格子,而5与1之间有4个格子了。我并没有满足于此,然后又问了一下:还有什么方法来判断?学生们想了一会儿,有一个孩子说:5到8之间只有两个数6、7,而5到1之间有三个数2、3、4。另一个孩子说:5加上3得8,5减去4得1,3比4小,所以5离8近一些。这里多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使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不足之处:

在6-9写字教学上没有多加指导,我想这是上节课刚刚指导的,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可孩子们有些注意点又忘记了。比如8的交叉点是在横中线上,7、9的竖都像1一样斜直的。这些都需要不断强化提升。

认识6-9教学反思2

本节课教学认识6-9各数,教学这部分的知识是在学生认知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如何从情景图中抽象出数的学习方法,因此,本节课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情景图引出6、7、8、9这几个数,在观察的时候,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情景图中有些什么,数量是多少,在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动手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来认识然后再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的数量可以用这几个数表示,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加深理解各数的含义。在教学书写这几个数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说这几个数像什么,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进行书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学认识完这几个数以后,让学生观察直尺,通过直尺认识数的顺序,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读一读,能理解数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等。整节课下来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理解较好,学生基本上理解了6-9各数的含义。

本节课不足:在教学6-9的时候,每个数教学的方法所用时间都是一样的,没有变化,后面8、9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说说对这些数的认识,练习书写这几个数字的时候要多强调8 的书写。课下还要再强调这几个数的书写方法。本节课没有合理安排好时间,以至于后面的练习题没有时间完成,所以整节课只教学了6-9这几个数字以及书写,因此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6-9教学反思3

今天学习6-9,还是老问题,进度慢,慢在课堂管理,纪律方面,老是有小孩走神,发出声音,摸摸这个,看看那个。把数字6-9都写完了,但是习题没做。早上第一节课在4班,整个课堂气氛低迷,小朋友萎靡不正,蔫头蔫脑,像泄了气的皮球,本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我就做的不够好,今天气氛出奇地沉闷,怎么调动都调动不起来,太累了。嗓子也受不了。5班纪律要好一点,但是明显也没有前几天好。许睿聪、钟一宏、胡文博、孙昊天,经常大声讲话,纪律性很差。那些写完数字拍了好几下手的,随便喊老师的,甚至下位的,一定要严格要求,严厉批评,批评也要讲究艺术,艺术从何而来,看书学习。人数太多,老师顾不过来,可以同伴互相欣赏,觉得写得好的就可以推荐给老师看。

在教学6-9的时候忘记让学生用手指表示了。在看图数数的时候节奏太慢了,应该一开始引导孩子按顺序数数,数的时候把话说完整,图上有几个什么等等。

最后教学语言要简洁,课前准备要做好,严!!!!在一年级培养行为习惯的时候严格要求,不能有丝毫放松。

认识6-9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面积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而面积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的含义,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面和数学书的封面,说说哪个的面比较大?哪个的面比较小?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物体的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我出示了面积大小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学生观察,说说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小?仅凭直观有的学生说是正方形面积大?有的说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说相等?我说有的时候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本62页同学们探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拼摆和比较,感受用正方形做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亲自动手、亲自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比一比数学书表面和练习本表面、教师手掌面和学生手掌面、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过对比较过程的小结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第二,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灵活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课堂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值得深思和改进之处:

1、关于图形知识的引入,为学习图形面积而引入图形面积,未能体现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这需要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有关实例。

2、有关环节中的问题设计,是否真正留给了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值得考虑。

认识6-9教学反思5

今天上午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时的内容《亿以上数的认识》,这节课是在三年级学习过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以及前几节课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教才是这样安排的,读数是一课时,写数和改写是一节,改写比较简单,我把读和写安排为一节课,等于加大了学生的难度。因此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会正确的读写亿以上的数;能简要概括出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教学重点是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难点是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方法。

在备课时我一直认为这节课很简单,学生应该能很快说出读法和写法,结果在试讲过程中我发现,是我眼高手低,估高了学生的能力,课件还有好几张没放完,等于没有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在我修改之后,我把题量压缩了一下,选了 ……此处隐藏2080个字……:我发现图中有个小朋友在玩套圈……

生2:我看到有5个小朋友在排队等着玩套圈!

生3:我看到还有一个老师!

生4:我看到这个小男孩套中了4个圈!

生5:我看到了有9个长颈鹿!

……

五分多钟过去了,还有孩子不断的踊跃举手想说他们的发现,但是我发现学生的回答有点偏离今天的教学目标,今天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数字6,7,8,9,而学生说的数中,很多都没有6-9,而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最后,我只好给学生提醒,你能找出跟今天要学的数字有关的数学信息吗?这样启发以后,学生才基本能领悟了我的意思,回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的范围内来。

下课后,我便汲取了这节课的语言上引导的不精确的地方。到了另一个班级再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带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我便是这样的引入教学的。

师: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新的数字朋友6,7,8,9.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在图中找到数,6,7,8,9,并用它们来说一句话吗?这样改变了问题的问法,让问题具有指向性,学生很快便能说出:

生1:我发现有6个小朋友在玩套圈游戏!(数字6出来了,呵呵!)

生2:我看到一共有8个圈!(数字8出来了)

生3:我看到一共有9个长颈鹿!(数字9也出来了)

但是这时,学生没有关注到7,因为7没有相对集中的图示。于是我启发学生仔细观察。

生4:我看到这图上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一共有7个人。(数字7出来了)

……

至此,我问题所要的答案全部出来了,而且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是在数字6.7.8.9上,没有偏离教学目标!让下面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下午,我在办公室读特级教师徐斌的《无痕教育》一书,正好读到到里面的一节:问题设计巧方能学得活!

里面提到这样的一段:老师的问题过于笼统,没有指向性,学生怎么能有数学思考呢?这样的数学课不如说是语言文字训练课!

是啊,如果教师的问题提出的能更明确一点,学生就能在问题的情境中有效的捕捉数学信息,然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教学案例的反思,让我更深的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提出都要精心的设计,并反省一下,这个问题提出有没有什么意义?对我解决教学目标有帮助吗?能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吗?有了这样的反省,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认识6-9教学反思9

倍,是小学阶段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学学习了乘除法之后,学习这个概念。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这课之前,我不敢怠慢,精心备课,参考比较权威的教师用书,书上对“倍”这单元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是这样要求的:在这里,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教科书中对倍没有给出概念性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

倍,对于学生来说看似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是果真如此吗?在此之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知识和方法与之相关或相近?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倍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倍的认识实际上是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也就是说,在方法模型上,“倍”和“比多少”类似,表示的都是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只不过比的结果一个是比率,一个是相差的具体量。在知识模型上,倍是除法意义的延伸,建立除法与倍的联系,使得除法不仅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这样,新学知识就有了原有的生长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了突出新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层次。

第一节课,只认识倍,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一个题型。起始课很重要,而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地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识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认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比如小鸡的只数是3只,小鸭的只数是6只,就是把小鸡的只数看作1份,小鸭的只数也每3只一圈,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2倍,即6是3的2倍。进而在大量的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中巩固这个概念。接着理解用除法表达这个倍数关系,求“6是3的2倍”,意思是求6里面有几个3,也就是把6每3个分一份,有这样的几分。最后在大量的对比练习中,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个结论。

第二节课,重点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同理,这节课也是基于画一画的基础上理解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将其和乘除法的意义联系起来。例如求6的3倍是多少,其实质就是求3个6是多少,自然用乘法做。而求6是谁的3倍,意思是把“谁”看成一份,6相当于有这样的3份,那把6平均分成3份,“谁”就占了这样的一份,自然用除法做。

第三节课,将倍的三种题型对比练习。在对比中找联系和区别,从而确定到底用哪一种方法解答实际问题。例如题组可以是“哥哥今年18岁,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岁数是弟弟的几倍?”,“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3倍,哥哥今年几岁?”,“哥哥今年18岁,是弟弟年龄的3倍,弟弟今年多少岁?”在对比训练中,学生体会到关于倍数问题,最关键的是找到一份数,即标准量是什么?通过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用正确的算式表达数量关系。

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倍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依然有少数学生还是雾里云里,分不清到底用哪种方法解答。只有针对个别问题单独辅导,巩固练习,争取学懂。

认识6-9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对大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以及多位数的读写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会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在复习中我根据复习课的本质,采用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综合应用的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灵活的整理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积极地完成了复习内容。本节课个我的感觉很好,学生的思路清晰、循序渐进。具体这样安排:

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

在课前我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本整理,归纳本单元的知识点,并用自己的方式写下来,课堂上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然后以组的形式进行整理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整理进行板书,概括。这样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就一目了然。

二、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理”和“练”

在复习中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方式,采用边讲边练、或理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练习的设计上,尽量做到追求多样,避免枯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在这样的安排下,能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效果较好。

《认识6-9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