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4-10-29 16:30:09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说课稿1

一、课标与教材

《喀斯特地貌》选自人教版(20xx版)地理1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本章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之后第三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第一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喀斯特地貌这一框题主要介绍了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以及分布地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也能够对各种地貌的特征及区域分布有初步认知。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这条课标特别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视频图像资料中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分布区,理解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

2.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提高对地貌类型的辨识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

根据课标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了解喀斯特地貌成因及分布和掌握并能区分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二、学情与教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5种基本的地形以及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但其中5种基本地形的划分主要以较为简单的外部形态划分的;高中阶段则采用成因分类,增加了难度,而且学生对于地貌景观缺少直观认知,因此我会通过媒体展示和绘制示意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换的过渡时期,一是有活跃的思维,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适当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鼓励他们剖析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媒体导入的方式。先为学生展示《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的`片段,并提出问题,旅行家徐霞客描述了哪一种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课程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我会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教材找出喀斯特地貌的相关概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我会进一步总结解释,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地区

这部分内容是增强学生对喀斯特地貌区域分布认知的重要内容,我会出示《喀斯特地貌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并思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通过读图学生不难得出喀斯特地貌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地貌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由于学生对地貌直观认知的不足,我会采用图片展示和板书绘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先展示《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喀斯特地貌在地表都有哪些分类?由图可以看出喀斯特地貌在地表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

接着我会展示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溶洞景观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喀斯特地貌在地下都有哪些分类?它包括了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注意事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帮助学生理解喀斯特地貌特征,板书的绘制须与讲授配合同时进行,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地貌识别的能力,增强地理实践力。

4.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我利用了教材中关于分析射电望远镜选址原因的探究活动。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辉煌中国》中关于“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相关片段。并组织学生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并汇报讨论结果。通过合作探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从气候、地貌、排水几个方面阐述工程选址原因。①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②地貌: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坑,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边坡稳定性好。排水: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天坑底部多裂隙,排水条件好。

【设计意图】本次探究活动内容较为综合,知识框架较为复杂,适合用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尝试发散思维,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最后,我会播放视频《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介绍短片》,带领学生领会喀斯特地貌的奇幻壮丽,激发对于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结尾,我会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加深记忆。

此外,在课下,我计划让学生查找资料,调查所在省份地区,是否存在喀斯特地貌,并搜集相关资料在下节课分享交流。

高中地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教材还设计了“活动”“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 ……此处隐藏25896个字……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5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5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xx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xx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

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xx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xx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

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xx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

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

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

(1)到20xx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片丰富,形象直观,对比鲜明,突出了重难点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从图中总结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留时间给与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例如:讲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在这块内容里,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还有些少。再就是教师对地理图表的引导讲述的时候还不够深入和到位,比较肤浅,不能深层次剖析课本重难点知识。以后应该多与同行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高中地理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